作者: 寇特·馮內果 譯者: 洛夫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7/04/16 |
對於反戰作品我總是能避就避,因為我不喜歡處理那些隨之而來的悲傷情緒。所以在拿到書、知道這是一本反戰小說後,我很猶豫,不過因為書很薄,只有250頁不到,看起來應該很難醞釀什麼淒慘壯烈的故事,所以我想,管他的。
所幸這本書確實沒有什麼大悲大喜的情節,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平淡,但這樣的平淡卻帶給我不小的觸動。主角畢勒宣稱他曾經被綁架到外星上進行外星實驗,所以他可以進行時空旅行。聽起來令人羨慕,但事實上他的時空旅行卻是破碎且無法控制的,上一刻他還是戰場上狼狽的戰俘,下一刻他卻倒退回十四歲,再下一刻他又躺在養老院的病床上垂垂老矣。看似散亂無章的時間線,其實已經拼出了一個既美麗又悲傷的故事。
前半段我真的認為畢勒可以穿梭在各個時空當中,但看到後期,我才發現原來馮內果從頭到尾都在將畢勒因為PTSD而產生的精神分裂症,以美好的時空旅行一詞包裝起來,讓讀者產生時空旅行的幻覺。事實上畢勒只是個普通人,那些不由自主的時空跳躍,都是他在PTSD發作下的產物。
這樣一來,畢勒必須得不斷造訪那些曾經發生在他生命中的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刻都是他的當下,不論好壞。這種概念也很接近永劫回歸,被困在無限重複的瞬間,生命變得不堪負荷。
馮內果說二戰其實是兒童十字軍的戰爭,因為戰爭中的士兵都是一群孩子,他們感到害怕,卻要去打另一群孩子。我也很喜歡畢勒所保留的童真。對我來說畢勒的「時空旅行」是何其不幸,不過對畢勒而言,他卻真的將它當作了時空穿越,並拼湊出一群獨特的特拉法瑪鐸星時間按生物和外太空世界,來對抗他的精神分裂。
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是畢勒在觀看一支倒退進行的電影,內容是這樣的:
「一批滿載著傷患與屍體的美國飛機,正從英國某一機場倒退著起飛。
……
轟炸機打開了炸彈艙門,發出一種能夠吸收砲火的神秘磁力,把吸來的砲火聚集在一種圓筒型的鋼製收容器中,然後再把這些收容器收進了機艙,整齊地排在架子上。
……
美國轟炸機回到基地後,他們從架子上取下鋼製的收容器,然後再運回美國。國內的工廠正在日夜加工,拆卸收容器,把其中具有危險性的成分取出,再變為礦物。
……
令人感動的是,做這種工作的大多是婦女。繼而,這些礦物被運送到遙遠地區的專家手中,專家們的任務是把這些礦物埋藏在地下,以免傷人。
……
接著,美國飛行員都繳回了他們的制服,變成了中學學生,而希特勒變成了一個嬰兒。」
如果這段情節是以正常時序來進行,會是一場災難,但在畢勒逆轉觀看下卻充滿和平與溫馨。
另外每當書中死人的時候,總會出現這句『事情就是這樣』來總結。也許這句話在馮內果筆下已有所指,不過在我讀來,這樣一句強烈的宿命論調,反倒帶出畢勒對生命的一番理解。既然生命的終結無法避免,所以他平靜地接受眼前的死亡,化身時空旅人主動造訪那些鮮活的過往記憶(而不是被動地承受記憶造訪),並創造出打破時間限制的外星世界觀。一如那幅他掛在辦公室牆上的格言:「上帝,請賜給我安詳,以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以改變我能改變的事實;賜給我智慧,能表示我的異議。」
題外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聽 Ex:Re 的新歌《Where The Time Went》,兩者調性意外的搭。在音樂下節拍的點總讓我想像書中畢勒和其他士兵在戰場上會是怎樣一張張年輕而迷茫的表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